“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綠色發展的根本遵循

發布時間:2025-08-18
來源:河南日報

正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之際,《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出版發行,其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文指出: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恒課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安吉縣“生態立縣”、怒江州“一步千年”、丹江口水庫“清水北上”等鮮活案例,一再被證明是解決該問題的“金鑰匙”,關鍵在于開創了綠色發展之路,成為貫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的核心理念與根本遵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導綠色發展模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規定了綠色發展的政治方向。黨的領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黨領導下的全體人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就是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黨的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首次寫入黨章,并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綠色發展的行動指南。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直面高質量發展需求,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同美麗中國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這一理念的科學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并通過“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重構政績坐標系,將環境責任與經濟責任統籌在政府責任體系中。以河南為例,早在2017年發布的《河南省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中,對單位GDP能耗降低等資源利用指標和PM2.5濃度下降等環境治理指標設定的權重就高于對人均GDP增長率等經濟增長指標設定的權重,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付諸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豐富了綠色發展的邏輯體系。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作為基調,將“共生”和“共贏”的生態文化要義注入綠色發展的邏輯體系。都江堰造就“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都用“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歷史事實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底蘊。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基礎上形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模式,深刻證明了綠色發展是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綠水青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中國生態智慧破解了工業文明在實現永續發展上面臨的困境,使綠色發展的中國經驗成為完善全球治理、共謀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方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傳遞了綠色發展的價值取向。生態優先是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準則,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基本價值觀。生態優先的出發點是堅持生態規律,以充足優質的生態產品供給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進而融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在我國建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背景下,生態優先將有效避免環境破壞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成本,涵養綠色生產力,切實保障經濟發展穩中求進,持續推進長遠綠色發展。基于生態優先,長江十年禁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構建了全新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框架;《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生態優先形成的生態安全屏障效應和綠色生產力提升效應,從經濟快速發展之初就保證環境質量的持續好轉,使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地區避免陷入“環境惡化—經濟衰退”的“資源詛咒”循環,也防止由于外部不經濟性而影響流域、區域更大尺度的可持續發展,保障經濟發展全局的公平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體現了綠色發展的基本價值觀。民生福祉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體現了在處理生態文明建設中人與人關系上的基本價值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環境權的公正分配轉化為發展權的公平獲取,也將環境治理責任與經濟發展收益相統籌,培育出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綠色發展形態。代際公平通過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可儲存、可增值的自然資本,實現了生態價值的跨期貼現:當代人通過技術創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則為后代預留了更具生產潛力的生態本金。代內公平則突破了公共物品供給的零和博弈邏輯:當生態資源通過產權界定轉化為可分割的資產時,公共服務便從財政負擔轉變為可交易的增值標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使生態保護從道德約束上升為經濟理性選擇,形成代內共享與代際傳承的帕累托最優,從而在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增進民生福祉。綠色發展的公平性體現為生態權益的普惠共享,效率性源于資源優化配置的帕累托改進,最終在生態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了綠色發展的理論導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創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綠色發展范式。在發展實踐中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作為重要的經濟活動,是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本質區別,統籌提質與增效,使綠色發展成為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并重的發展模式。在“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保護”的傳統發展觀下,末端治理主導的環境治理速度難以趕上經濟增長的速度,因而使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直至引發西方國家在20世紀50—70年代頻繁出現環境公害事件并導致經濟衰退。工業文明所建立的發展邏輯來自對西方國家發展經驗的總結,然而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謀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這種發展邏輯無法復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蘊含的綠色發展觀深刻揭示出生態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闡釋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道理,指明了綠色發展必然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社會和諧穩定、環境優美秀麗的高度統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構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發展框架。生態環境是生產力的本源要素,實施生態產品價值考核、開展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舉措將生態產品融入經濟發展體系,促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全社會確立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受償的公平收益分配原則,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可持續供給,從而實現長期全要素生產率的躍升。在供給側,“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體現為生態資源存量的保值增值——當森林、水源等自然資本成為生產要素時,其再生能力直接決定長期產出邊界。生態產業化的產業體系深化生態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保障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為基礎,盡可能開發生態產品的多重屬性,獲取自然資本的最大化增值。在需求側,“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表現為生態偏好內生于效用函數——綠色消費需求推動產業結構向生態友好型躍升,使短期環保投入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產業生態化將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在此基礎上顯化的生態效應增值充分體現到生產過程與市場體系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界定了綠色發展的實踐走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中國當前的綠色發展與未來的綠色發展納入同一個發展框架,通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保障該框架的穩固性,為綠色發展賦予了歷史必然性和全球普適性。綠色低碳轉型旨在從源頭上、整體上、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能源、減少排放,持續提升經濟質量,以經濟社會全局的深刻變革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綠色發展的長期命題,也意味著綠色轉型具有長期性和漸進性。在河南,欒川縣“點綠成金”,從靠山吃山的“中國鉬都”成功轉型為“生態強縣”“旅游強縣”;安陽市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障“三水統籌”基礎上,利用改善優化的洹河水環境打造“洹水殷墟”文旅帶。這些事實充分說明,綠色低碳轉型一旦成功,所形成的綠色發展模式具有強大內生動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時期,在有效避免增量環境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推動存量環境問題的解決,不斷釋放的環境容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還將共保聯治、聯防聯控納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系之中,創造性地解決了區域性、流域性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交織的困境。我國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價值的恢復、完善與外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充足機遇。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以及民生福祉融合,不斷增值的生物多樣性融入農民富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各個環節,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實現。

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在全社會樹立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的綠色發展觀。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在生產、生活和消費等領域的各個環節凝聚社會合力,推進宣傳教育、科學普及和全球傳播,形成以生態優先、厲行節約、物盡其用、循環再生為特征的綠色發展觀,持續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美麗中國建設參與度,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努力實現近期發展利益與長遠發展利益的統一。

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的基礎上,根據本地資源環境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解決區域性的短板和生態環境問題,立足本地產業優勢、文化底蘊和生態環境稟賦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最大化。

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的綠色發展轉換器效應。地方政府應構建本地化的GEP、VEP核算方法體系,算好生態資產底賬,建立與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相配套的經濟制度、市場監管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科學引導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綠色產業、環保產業、高科技產業傾斜,依托信息共享、大數據、區塊鏈、智能化等新興技術形態發展綠色生產力,促進環境治理技術智慧化,建設數字生態文明。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建立激勵與約束并重的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等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完善保護與發展雙贏的市場體系。

系統創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框架下實現綠色發展,共建共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民生福祉,需要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主體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使環境治理制度更加健全、環境治理體制更加協調、環境治理機制更加暢通,保障生態經濟體系行穩致遠,匯聚美麗中國建設強大合力。